秦淮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总要求,全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一、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走在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五个纳入实现100%全覆盖,连续5年以区委、区政府名义下发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工作方案,区委常委会、区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会、区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会专题讨论民族工作40余次。2020年在全市第一家成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打造全省唯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重点扶持项目,在全市首次对民族工作创建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三等功等奖励。联合区机关工委、区委宣传部等多部门合作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民族工作应知应会传递到每一个党员干部,确保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工作知晓率达90%以上,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参与率80%以上。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走在前。秦淮区持续擦亮“同乡共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品牌,打造秦淮花灯、秦淮画舫、秦淮非遗、夫子庙等一大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形象,立足儒学文化、科举文化、城墙文化、民俗文化、六朝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讲好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秦淮民族团结故事。建设七家湾社区、柳树湾园区、朝天宫民族小学等全市最多的25个省市级“红石榴家园”,依托手工木刻等金陵“非遗”,精彩刻画品牌形象,制作发布推广民族团结宣传片,联合“秦淮礼物”设计“同乡共井”创意糕点、文创产品、品牌IP,倍增品牌价值。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乡共井秦淮情”微视频大赛,发布26个优秀作品,荣获全市微视频大赛组织一等奖。春节期间在白鹭洲公园、老门东、夫子庙设计民族团结进步灯彩,营造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浓烈氛围,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游客观赏人次超500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三、各族群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在前。认真贯彻《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项目和标准达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严格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为各族群众事务咨询、办理、公示“一条龙”服务,让各族群众在办理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法律援助等事项上感受到服务的温度、办事的速度。利用富康社区“手工坊”、曙光里社区“石榴籽驿站”等民族志愿服务平台项目,不断充实文化志愿者、邻里守望志愿者、平安志愿者队伍,提高为民服务水平。积极实施“红石榴就业行动”,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为乐金熊猫等企业集体来宁务工少数民族提供就业援助,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推动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持续举办少数民族来宁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培训班,支持民族大学和民族地区大学毕业生在宁实习,
四、在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做示范。积极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打造科举博物馆、秦淮非遗馆东西部青少年交流中心,每年交流人数超3000人。深化新疆班、西藏班办学模式改革,引导学校有序开展混合编班教学、混合住宿、分窗口混合就餐。金陵高职校是全省第一个开展汉藏职教合作和第一家开办内地中职班的职业学校,援建了西藏第一家宝马4S店和第一个县级电视台。十余年驰而不息,帮助近千名藏族农牧民子女走出无人区,成为学子自由择业、自主创业,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南京样板。以紫云智慧广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为抓手,更加精准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升主题展示效果,增进各族同胞“五个认同”,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五、在民族事务基层治理上做示范。严格落实“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与12个街道分别签订宗教工作目标责任书。结合“两赋两强”“双做双增”基层治理集成改革,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移交民族领域10个事项执法权力;结合“全要素”网格管理,将社区网格、民宗专格与公安警格进行“三格”融合,全区1270个网格均被赋予民宗职责,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形成全省基层民族事务治理的“样板工程”。加强民族领域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资源力量“一沉到底”,推动社会各方“一体共治”,加强数据赋能“一网统管”,确立权责明晰、分工负责、内在驱动的基层民族事务社会治理责任链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六、在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上做示范。学习“枫桥经验”,针对各族群众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建立“抓前端、治未病”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协调机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处置舆情,巩固民族领域良好态势,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因在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工作中表现突出,区民宗局荣获市委、市政府表彰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