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秦淮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渊源之地,夫子庙六朝时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六朝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誉。街道2.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着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孕育了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夫子庙灯会,诞生了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的夫子庙小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国示范步行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国商业街行业先进集体、全国非遗旅游街区……夫子庙依托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资源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已在党建、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获得多项荣誉。南京夫子庙作为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约905.25万人次。2023年春节假期累计客流量达277.3万人次,跻身“全国5A级景区热度TOP10”榜首位;“五一”假期,客流达197.1万人次,全国游客量排名第二。古都风貌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夫子庙已然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全面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目标,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着力促进各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示窗口,奏响民族团结交响曲,促进民族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特而精、最南京、高质量、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贡献民族团结进步力量。
一、唱响党建引领主题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根深地沃”
夫子庙街道紧紧围绕“十二个必须”核心要义,凝聚资源,搭建“街区党建联盟”,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夯实共建、构建“红石榴家园”矩阵,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中广泛凝聚共识,在主动服务中心大局中彰显担当作为,在推动民族团结发展中积极履职尽责。目前,各族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知晓率达96%;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工作知晓率达94%、参与率达85%。
- 党工委统筹,拧成民族团结“一股绳”。在街道层面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一核四元”(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同乡共井”为共识单元、“援藏共建”为共富单元、“文旅繁荣”为共享单元、“精网维格”为共治单元)工作理念;发挥党工委“指挥棒”作用,构建“1+4+8”(秦淮河轴线,夫子庙、老门东、小西湖、中华门城堡4个景区,8个社区)工作格局,创新唱响“多声部”主旋律;充分利用“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转角·遇见”城市文化微空间、“口袋公园”等特色阵地,汇聚驻区单位、共建单位等优质资源和力量,构筑融合服务新格局,推出多民族群众服务菜单,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 
2、全方位发力,织密民族团结“一张网”。上下衔接,在区级部门的支持下,深化街道和各社区的沟通合作,健全民族工作组织网络;左右协同,街道统战、民政、公安等多部门分工合作,通过党建引领,强化桥梁纽带作用;内外联动,街道与外单位加强沟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民族工作,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采取网格化管理,明确到人,及时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基本情况,把民族工作的网络延伸到辖区单位,联合下辖各社区物业,每年利用人口入户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3、多机制保障,下好民族团结“一盘棋”。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街道民族工作组织协调机制、综合管理机制、宣传教育机制、不安定因素排查调处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完善联谊交友制度、来信来访制度、帮困制度以及街道司法、劳动保障、工会共同参与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维权保障制度,为各族群众提供维权、居住等受理、咨询服务,不断提升民族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二、唱响秦淮文化共鸣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枝繁叶茂”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街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整理、活化利用儒学文化、科举文化、报恩文化、城墙文化、民俗文化、六朝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以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重点,以门东历史街区、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为两翼,以所辖8个社区为基础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道建设,合力推进同乡共井片区民生改善工程、“同乡共井号”游船画舫等项目,擦亮“同乡共井”民族团结进步核心品牌。各族群众对各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知晓率达94%。
1、厚植中华文化根脉,提振文化自信。夫子庙不仅是科举文化的见证地,更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街道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为依托,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研讨科举文化浸润、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题,升级改造《科举制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推动》特展展厅;以保留周处读书台、吴敬梓故居等文化遗存为抓手,加大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修复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晚清金陵著名回族富商兼慈善家蒋寿山故居、两馆一院等老城民族文化遗迹留住中华文化符号。同时,街道还聚力打造省级精品红石榴家园秦淮·非遗馆以及嘻站•南京市非遗文创中心,致力于搭建南京非遗项目产业化和民族文化传承推广示范窗口和展示基地,构建各族人民沟通的文化桥梁,弘扬非遗文化,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2、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创新融合发展。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街道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注重保护蕴藏着深刻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的老社区、旧建筑,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沿“一城一河”轴线依次启动夫子庙核心区提档升级、门东门西、科举博物馆、十里秦淮河水上游线等历史文化项目建设,以“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方式,打造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保留明清建筑风貌,留住老城南街巷肌理,推动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融共促。
3、注重视觉形象融入,打造文化精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文艺文化作品打造中融入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符号。参与编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秦淮》,邀请知名作家创作《秦淮故事》系列小说,以秦淮历史人物、当代先进人物为素材,宣传秦淮民族团结故事;制作大型电视纪录片《秦淮河》,讲述秦淮河最动听的历史故事;编排原创话剧《小西湖》,以小西湖历史风貌区的闪亮蝶变讲述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动人故事,记录了步履铿锵的时代足音,荣获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剧目;组织《心印·中华门》沉浸式光影秀,再现中华门的“前世今生”,展现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紧跟数字化浪潮,创新文化产品形式,推出《秦淮灯会》《秦淮盛景长卷》等20款数字藏品,生动展示非遗文化、科举文化和儒学文化。
4、丰富宣传推广形式,提升品牌价值。围绕“同乡共井”IP,依托科举博物馆、非遗馆、南京秦淮河文化旅游基金会,在传统节日及日常周末开展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把民族团结元素融入群众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推广研学卡、大学生文旅套餐、常规研学课程等产品线,推出文化属性强、互动体验佳的特色研学产品,涵盖传统文化主题“小夫子”系列研学课程,科举文化主题“小状元会讲解”“文物小医生”系列产品,非遗民俗主题暑期综合实践活动等研学内容,提供青少年多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深挖秦淮文化内涵,推出“同乡共井”号秦淮画舫,打造“秦淮夜肆”特色市集,线下举办“古秦淮·新国潮”市集、上元灯彩奇妙夜等活动,线下开发云游灯会、云祭孔子等活动,连续5年在“南京周”活动举办“桨声灯影秦淮河”国际论坛,用新潮、科技的“玩法”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精心打造“秦淮礼物”文创店,开发“秦淮灯彩+民族团结”系列产品,推出状元郎、南京云锦、秦淮灯彩等相关文创产品8000余款,以文创的方式将秦淮故事转换成可以带走的秦淮礼物,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灯彩文化、南京故事,用体现秦淮本土历史人文风貌的特色产品,把南京的文化元素带向全国各地。
紧盯“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目标,实施扶志培智结对工程,依托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坚持不懈开展援助帮扶,推进各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 以特色项目为切口,援助帮扶促发展。搭台举办宁夏品质中国行(南京站)活动,宣传宁夏葡萄酒、枸杞等“六特”产业,帮助宁夏开展品牌推介、产品展销、企业合作洽谈等,提升宁夏特色产品影响力;连续举办3届“格桑花开·南京墨竹周”,经常性开展藏苏两地优秀文化和文创精品推介会,宣传西藏特色文化,加深两地民族交流;主动对接青海湟源县文体旅游局,开展丹噶尔古城项目优化提升及招商运营合作,帮助古城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提升运营质量;援建云南省永胜八一红军小学“共读好书阅读馆”,与湟源县城关一小、伊宁市第十五小学、兰州市七里河小学、克拉玛依市南湖小学等中西部地区9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 
2、以公共资源为依托,强化保障优服务。认真贯彻《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向市民化转变,大力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落实涵盖9大类25项服务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服务清单,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均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2023年以来,为136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劳动就业、健康医疗、子女入学等服务,加大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帮扶力度,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可持续,打造民族团结幸福家园。
3、以搭建平台为抓手,统筹资源解难题。实施“红石榴就业行动”,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为乐金熊猫等企业集体来宁务工少数民族提供就业援助;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苏藏学生爱心中心,帮助在宁西藏大学生创业、就业;举办“江苏澳门周”,通过大型路展、旅游及会展推介会、商业配对及洽谈、美食推广活动等,促进两地交流合作发展;与伊犁博物馆合作,开展“展览送边疆”交流活动,为秦淮区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持和历史文化支撑。
四、唱响和谐团结协奏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百花盛放”
积极贯彻“街区就是景区”理念,把脉“老景区、老街区、老城区”特质,从“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出发,让旅游景区、历史街区、产业园区和居民社区优势叠加,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实施“三项计划”落地工程,开辟特色旅游路线,开展青少年交流活动,推动民族交流在空间、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1、塑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社区环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垃圾处置、小餐饮管理、水环境治理、“厕所革命”等问题,大力推动道路、河道、街巷、片区精细化建设管理,融合历史文化元素打造了内秦淮河等一批河道景观,成为全民共享休闲空间。利用社区大屏、宣传栏和微信公众号,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展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果,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2、打造“桨声灯影秦淮河”旅游路线。以夫子庙街区为依托,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夫子庙体验行”,通过“同乡共井”游船画舫、观光车,串联非遗馆、夫子庙大成殿、科举博物馆等“红石榴家园”;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老门东体验行”旅游线路,依托西藏文化产业之窗载体,勾勒出北到大牌坊、东至蒋寿山故居、南临明城墙、西接俊惠书屋的宣传旅游路线,联动老门东社区、芥子园、惜抱轩、蒋百万故居等多个旅游打卡点,实现城市空间、秦淮优质文商旅资源、民族团结文化建设之间的融合发展。传承各族美食文化,引领“百年老店”成为首站消费打卡地,支持绿柳居、桃源村等民族餐饮老字号企业举办主题征文、史料展、精品菜肴品尝月、餐饮操作技能比赛等系列“ 舌尖”活动。参与筹办第二届“石榴花开金陵红——南京民族美食节”,打造夫子庙民族美食广场IP,持续开展助企纾困行动。
3、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交心活动。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各个层级开展交流活动,在中华中学、夫子庙小学、小西湖幼儿园等多所学校组建“国乐团”,弘扬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文化,成立“秦淮花灯”“创意脸谱”“创意剪纸”“抖空竹”等传统艺术社团和“越韵古诗”“琴美茶艺”等传统艺术拓展社团,开设“四点钟课堂”,开展 “校园民族风情节”等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学校、进课程、进头脑。共建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建“格桑花开”支教团前往西藏、云南等地区支持当地建设,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青少年心中。
坚持“党建引领、服务下沉、网格管理、互帮共建”的工作思路,推行治理网格化、协商议事民主化、增进治理法治化、增强服务精细化的“四化”治理模式,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夯实民族团结平安稳定基础。
1、网格化管理。坚持党建引领民族工作大方向,依托 “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管理机制,在各社区范围内划分91个普通网格、6个专属网格(景区)、276个微网格,并以门岗、服务房屋和志愿者家庭为节点,每个网格、每个节点均被赋予民族工作职责,实现少数民族对象全覆盖。以网格为单位,组成双向信息反馈网络,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信息库,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网格挂包”“随到随建档”,实时更新少数民族人口居住信息,做好与少数民族群众的沟通协调工作,确保问题发现在网格、处理在一线、化解在基层。
2、民主化决策。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落脚点,在推进民生实事上突出人民性,聚焦各族群众最需、最急、最盼的民生事项。街道、社区坚持走访慰问各族困难家庭,在子女上学、劳动就业、社(医)保办理等提供精准服务,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广泛征求各族群众意见建议,细化民生实事清单。创建民主议事五方主体、四个步骤、五个注意的“545”规则,在小西湖更新项目中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尊重各族居民意愿,通过充分调研、有效规划,形成堆草巷、虫文馆、共享院、微型管廊、共生院等多个更新典型案例,完善片区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安全防范能力,成功入选全国创新案例、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全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等。
3、法治化治理。创新构建具有景区特色的市域动员联勤联巡模式,整合民警、武警、消防、城管、特勤和平安志愿者编组,联动开展巡、查、防、处、宣等工作,夫子庙派出所获得“人民满意派出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等荣誉。坚持“一支队伍管执法”,落实街道民族宗教事务管理职责,在民族领域开展隐患排查、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同时,广泛开展民族政策等法律法规培训,夯实理论基础,确保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工作落到实处,依法依规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民族事务网络舆情管控引导机制,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4、精细化服务。紧扣人文关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按照多元需求、多元参与、多元共享的工作思路,通过服务平台矩阵,深化全民参与的“雷锋常驻夫子庙”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构建“服务多元、体系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的基层治理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依托游客服务中心,组织志愿服务队集中学习了解民族风俗习惯,向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投诉处理、物件寄存、婴儿推车和轮椅租借等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有诉必果”。建立街道本级少数民族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关注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对他们的生活和就业进行经常性跟踪服务。
 
     苏公网安备 32010502010247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50201024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