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让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近年来,江北新区沿江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引导辖区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深化党建引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街道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提升新时代民族工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依托理论学习中心组、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支部“三会一课”等载体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等开展专题学习。打造“民族团结”第二课堂,全国优秀教师伍苹芝走进辖区中小学,聚焦青少年群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教育,推动青少年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实效。“红沿宣讲团”成员白荣清走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自编文艺节目,利用舞蹈、合唱等形式,将党的理论方针、民族政策送到群众身边。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年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活动,引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强化文化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共识。街道注重将党的服务理念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我在红石榴家园”志愿服务活动。结合群众实际需求,与南京市越剧团、江北新区文化馆等单位开展共建,发动辖区文艺志愿服务团队共同打造“接地气”的节目单,并在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京新社区等红石榴家园阵地开展涵盖戏曲、舞蹈、歌唱、朗诵、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文艺表演,将民族团结融入社区文化建设。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围绕木偶戏、螺钿手作、刺绣、竹编、扎染、剪纸、拓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各族群众近距离、全方位感受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非遗文化,在活动中促进文化认同、情感相依,实现各民族共通共融,让非遗在社区“活起来”。
推进互嵌共融,构建各民族群众共融发展幸福家园。街道着力在“融”字上下功夫,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构建开放包容、融荣共居的相互嵌入式城市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以“红石榴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基本载体,依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社区、小区、楼宇单元、社会组织等大力开展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微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文艺、文体活动,鼓励各族群众各展所长,自动自发参与到活动组织和表演中去,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举办寒假班、暑托班和各类科技研学活动,推动各族青少年在学习、活动交流中加深了解、增进认同;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比赛,引导各族群众共抒爱国情怀、共话祖国新貌,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时,在辖区主次干道路灯杆、小区路灯杆投放主题灯箱、道旗,在街角口袋公园、市民广场布设主题海报、景观小品,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
强化为民服务,丰富红石榴家园阵地建设时代内涵。创新以“网格+红石榴家园”托底社区服务,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多元合作治理新格局。依托红石榴家园阵地,联合物业、学校、医院、派出所等共建单位,通过服务联做、活动联办、融合网格治理“一张网”,为各族群众提供多样化、精准化需求服务。常态化开展“睦邻共治议事”、读书节、“红石榴周末课堂”、四点半课堂等活动,把有爱心、有特长的各族群众凝聚起来,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小区共治、文明宣传、志愿服务等工作中去,形成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通过党建引领,网聚资源,联心共治的方式,最大程度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小区治理优势,切实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进行具体实践,丰富了红石榴家园阵地建设的时代内涵,使社区治理工作更有温度。